拒执罪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其立案标准是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立案流程通常包括受害人或相关司法机关收集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或法院移送,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了解这些标准和流程,能帮助人们维护司法权威和自身合法权益。

一、拒执罪立案标准及流程规定是啥

拒执罪,全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1、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2、立案流程

一般情况下,申请执行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控告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会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有拒执行为,情节严重的,也可以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拒执罪立案标准及流程规定是啥(0)

二、拒执罪的具体立案情形有哪些

拒执罪的具体立案情形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这些情形体现了对司法权威的维护和对拒不执行行为的打击。

1、涉及财产处置的情形

被执行人通过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方式,使得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无法执行。例如,被执行人在法院判决其偿还债务后,将自己名下的房产偷偷过户给他人,导致债权人无法通过执行该房产获得赔偿。

2、协助执行义务方面的情形

协助执行义务人,如银行、房产登记部门等,在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比如银行接到法院冻结被执行人账户的通知后,不按照要求冻结账户,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

3、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的情形

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这种情形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还涉及到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

三、拒执罪立案后有什么法律后果

一旦拒执罪立案,相关责任人将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

1、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规定,犯拒执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信用惩戒

除了刑事处罚,被执行人还会受到信用惩戒。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受到限制。这将对其生活和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无法贷款买房、无法参与一些重要的商业活动等。

3、强制履行义务

即使被追究拒执罪的刑事责任,被执行人仍然需要履行判决、裁定确定的义务。法院会继续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拒执罪的立案标准和流程规定明确了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行为的打击力度。了解拒执罪的具体立案情形和立案后的法律后果,能让人们更加重视司法判决的执行。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拒执罪的证据收集困难、量刑标准如何把握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任何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