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责任分配通常遵循无过错责任原则,由污染者承担主要责任。若存在多个污染者,根据污染物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责任大小。第三人过错导致污染时,污染者与第三人责任有不同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形判断责任承担。

一、环境污染责任如何分配

环境污染责任的分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式。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核心。在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不论污染者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害,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特殊性,其危害后果往往具有长期性、潜伏性和广泛性,普通民众难以证明污染者的过错。

1、污染者担责

一般情况下,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或个人是责任主体。他们需要对污染行为导致的损害后果负责,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对受害者的赔偿。例如,一家工厂违规排放污水,导致周边河流污染,鱼类死亡,周边居民用水受到影响,该工厂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多个污染者的责任划分

当存在多个污染者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责任大小通常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危害性以及有无排污许可证、是否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否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等因素确定。

3、第三人过错的责任承担

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比如,第三人故意破坏污染防治设施导致污染,污染者在承担责任后可向该第三人追偿。

环境污染责任如何分配(0)

二、环境污染责任分配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环境污染责任分配有一系列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专章规定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为责任分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专门的环保法律也对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责任作出了具体规定。

1、《民法典》的规定

《民法典》规定了污染者的无过错责任、多个污染者的按份责任以及第三人过错时的责任承担方式等内容。这些规定体现了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和对环境污染行为的严格规制。

2、专门环保法律的细化

各专门环保法律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对污染行为的禁止、排放标准、监管措施以及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作出了严格限制,明确了违法排放的法律责任。

3、司法解释的补充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污染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因果关系认定等问题,为司法实践中准确分配责任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引。

三、如何确定环境污染责任的大小

确定环境污染责任的大小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量是重要指标。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不同,排放量越大,造成的损害可能越严重。

1、污染物的特征

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比一般污染物的危害更大,责任相应也更重。例如,排放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的企业,其责任通常会比排放普通粉尘的企业更重。

2、排污行为的合规性

有无排污许可证、是否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否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等情况也会影响责任大小。超过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其责任相对更重。

3、损害后果的评估

对环境和人身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是确定责任大小的关键。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影响、对经济活动的干扰等。通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损害后果进行量化评估,为责任确定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责任分配涉及多种因素和法律规定。在实际案例中,准确确定责任主体和责任大小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还有诸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适用、跨区域环境污染责任如何协调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环境污染责任分配方面遇到具体法律问题,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