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构成刑事犯罪的量刑需依据具体罪名而定。若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等。不同罪名有不同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一、造谣构成刑事犯罪会如何量刑
造谣构成刑事犯罪的量刑要根据具体触犯的罪名来确定。
1、诽谤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这里的“情节严重”,一般包括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国际影响的等情形。
2、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通常表现为造成社会恐慌、公共秩序混乱等,“造成严重后果”可能包括导致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等。

二、造谣构成诽谤罪的具体量刑标准
造谣构成诽谤罪时,其量刑有明确的标准和考量因素。
1、情节严重的界定
判断是否达到“情节严重”是量刑的关键。从司法实践来看,诽谤行为造成他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属于情节严重。例如,甲长期在网络上编造虚假事实诽谤乙,导致乙不堪舆论压力而自杀,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就符合情节严重的标准。诽谤的内容被大量传播、浏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也可认定为情节严重。比如,一篇诽谤文章被点击浏览量达到五万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等。
2、量刑幅度
一旦认定构成诽谤罪且情节严重,法院会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幅度内量刑。具体的量刑会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故意程度、犯罪手段、危害后果等因素。如果犯罪人是出于恶意报复而故意造谣诽谤,且手段恶劣,造成的后果严重,可能会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如有期徒刑;如果犯罪人主观恶性较小,且能及时认识错误并积极消除影响,可能会判处拘役、管制或者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三、造谣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量刑考量因素
造谣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时,量刑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1、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
这是判断量刑的重要依据。如果编造、传播的虚假信息只是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轻微恐慌,尚未对公共秩序造成实质性的严重影响,可能会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幅度内量刑。例如,在某个小区内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导致小区居民短暂的不安,但经过及时辟谣后恢复正常秩序,这种情况可能量刑相对较轻。但如果编造、传播的虚假信息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导致交通瘫痪、商场停业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就会加重处罚。
2、造成的严重后果
若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导致人员因恐慌而发生踩踏事故受伤甚至死亡,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比如,编造虚假的警情信息,导致警方投入大量警力资源进行调查,同时引发社会公众的极大恐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和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就会按照较重的量刑幅度进行处罚。
造谣构成刑事犯罪的量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具体罪名、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造谣涉及其他罪名以及量刑的具体适用等更多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法律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的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