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且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对于单位犯罪中单位的处罚,一般采取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单罚制,仅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单位犯罪的认定需结合主体、行为、意志等多方面因素。
一、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如何处罚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单位犯罪中单位的处罚,我国刑法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1、双罚制
这是最为常见的处罚方式,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例如在单位走私犯罪中,法院会根据单位走私的货物价值、偷逃税额等情节,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具体实施走私行为的人员按照相应的罪名和量刑标准进行处罚。双罚制体现了对单位犯罪全面打击的原则,既处罚了单位这个组织体,也处罚了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个人。
2、单罚制
在某些情况下,刑法规定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而不处罚单位。比如一些单位过失犯罪或者为了保护单位整体利益而实施的犯罪,可能会采用单罚制。例如,刑法规定的私分国有资产罪,就只处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单罚制的目的在于在打击犯罪的同时,避免对单位造成过度的打击,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二、单位犯罪对单位处罚的具体标准
单位犯罪对单位处罚的具体标准主要依据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危害后果等因素来确定。
1、依据犯罪性质确定罚金幅度
不同性质的单位犯罪,其罚金的幅度有所不同。对于经济犯罪,如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等,通常会根据犯罪涉及的金额来确定罚金数额。一般来说,犯罪金额越大,罚金数额也越高。而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等犯罪,罚金的确定会综合考虑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
2、考虑情节轻重调整处罚力度
如果单位犯罪情节较轻,如犯罪后主动自首、积极退赃、挽回损失等,法院在判处罚金时会适当从轻处罚。相反,如果单位犯罪情节恶劣,如多次实施犯罪、犯罪手段残忍、造成严重后果等,法院会加重对单位的处罚。例如,单位多次实施偷税漏税行为,且拒不配合税务机关调查,法院在判处罚金时会提高罚金数额。
3、结合危害后果衡量处罚程度
单位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也是确定处罚标准的重要因素。如果单位犯罪导致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者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法院会根据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罚金数额和对直接责任人员的量刑。例如,单位生产销售伪劣食品,导致众多消费者食物中毒,法院会根据中毒人数、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判处罚金和对相关人员进行量刑。
三、单位犯罪处罚单位的法律依据
单位犯罪处罚单位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
1、刑法总则的原则规定
《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两条规定确立了单位犯罪的基本概念和处罚原则。
2、刑法分则的具体罪名规定
刑法分则中对各种单位犯罪的具体罪名和处罚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一章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对于单位犯该罪的,根据销售金额的不同,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相应的刑罚。
3、司法解释的补充和细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发布的司法解释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和处罚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细化。例如,对于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范围、罚金的具体计算方法等问题,司法解释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对单位的处罚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和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准确认定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罚方式和标准。如果您在单位犯罪相关法律问题上还有疑问,比如单位犯罪的认定程序是怎样的、单位犯罪中个人责任如何区分等,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