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家庭暴力成立需满足主体是家庭成员等条件,行为上有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结果要达到一定程度,且存在因果关系。同时,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了解这些条件能帮助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
一、认定家庭暴力成立条件是啥
认定家庭暴力成立,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主体关系: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家庭暴力。
2、行为表现:家庭暴力表现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等多种形式。身体暴力是指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精神暴力包括经常性谩骂、恐吓、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性暴力是指强迫发生性行为等;经济控制则是通过控制财产等方式限制家庭成员的经济自由。
3、伤害结果:该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了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后果。身体伤害如轻微伤、轻伤甚至重伤;精神伤害表现为长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主观故意:实施暴力的一方主观上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对方造成伤害,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5、因果关系:伤害结果与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即伤害是由暴力行为直接导致的。

二、家庭暴力中精神暴力的认定条件
家庭暴力中精神暴力的认定有其特殊条件。
1、行为特征:精神暴力具有隐蔽性,不像身体暴力那样容易被察觉。常见的行为包括言语上的侮辱、谩骂、诋毁、威胁等,也包括非言语的行为,如长期的冷漠、无视、拒绝交流等“冷暴力”。
2、持续时间:精神暴力通常具有持续性和经常性的特点。偶尔的争吵或言语冲突一般不构成精神暴力,但如果这种行为长期、反复发生,对受害者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就可能被认定为精神暴力。
3、损害后果:要证明受害者出现了精神方面的损害后果,如出现失眠、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甚至导致精神疾病。可以通过医院的诊断证明、心理咨询记录等作为证据。
4、主观恶意:实施者主观上具有通过精神折磨来控制、伤害对方的恶意。其目的是让受害者在精神上产生痛苦和恐惧,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三、持续性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
持续性家庭暴力的认定有明确标准。
1、时间频率:持续性强调暴力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多次发生。一般来说,如果在较短时间内频繁发生暴力行为,如每周、每月都有暴力事件发生,就可能被认定为持续性家庭暴力。但具体的时间和频率并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情况判断。
2、行为连贯性:暴力行为之间具有连贯性,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例如,在一段时间内,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等多种形式的暴力行为交替或连续发生。
3、严重程度:持续性家庭暴力往往会对受害者造成较为严重的身心伤害。受害者可能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身体上也可能留下多处伤痕或患有慢性疾病。
4、社会危害:持续性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个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它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稳定,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综上所述,认定家庭暴力及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都有相应的条件和标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受害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能让社会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家庭暴力问题。那么,遭遇家庭暴力后如何收集有效的证据?家庭暴力的施害者应承担哪些具体的法律责任?如果您有这些或其他法律问题,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