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其三种行为主要有拒绝扶养、离开被扶养人、不提供必要生活条件等。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被扶养人的权益,在达到情节恶劣标准时构成犯罪。

一、遗弃罪的三种行为包括哪些

遗弃罪的三种行为主要如下:

1、拒绝扶养行为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从经济上拒绝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比如,子女有能力却拒绝为年迈且无收入来源的父母支付生活费、医疗费等,导致父母生活陷入困境。从生活照料方面,拒绝照顾被扶养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像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进行饮食照料、不帮助洗漱等。

2、离开被扶养人行为

负有扶养义务的人故意与被扶养人断绝联系,离开其生活环境,使被扶养人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例如,父母将年幼的孩子遗弃在福利院门口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后一走了之,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依靠和保护。这种行为使得被扶养人在生活上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不提供必要生活条件行为

对于被扶养人居住的环境、基本的生活设施等方面不提供保障。比如,明知老人居住的房屋破旧不堪有安全隐患,却不进行修缮或不提供安全的居住场所;对患病的家庭成员不提供适当的医疗条件,不及时送医治疗,导致病情延误等。

遗弃罪的三种行为包括哪些(0)

二、遗弃罪拒绝扶养行为的认定标准

认定遗弃罪中的拒绝扶养行为需要从多方面考量:

1、扶养义务的明确性

首先要确定行为人是否负有法律规定的扶养义务。根据我国法律,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等都存在扶养义务。只有在明确存在扶养义务的前提下,才可能构成拒绝扶养。

2、拒绝扶养的故意

行为人必须是故意拒绝扶养。如果是因为客观原因,如自身经济困难确实无法提供扶养费用,或者因不可抗力无法照顾被扶养人,则不构成故意拒绝扶养。例如,行为人有稳定的收入却故意不支付被扶养人的费用,或者有时间和能力照顾却故意逃避照顾责任。

3、情节恶劣程度

拒绝扶养行为必须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才构成遗弃罪。情节恶劣包括导致被扶养人生活无着、流离失所,或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等情况。比如,子女拒绝为患病的父母支付医疗费,导致父母病情恶化失去劳动能力。

三、遗弃罪离开被扶养人行为的法律后果

遗弃罪中离开被扶养人行为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1、民事责任

被扶养人有权要求遗弃人支付扶养费、赔偿因遗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例如,被遗弃的老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子女支付之前未支付的生活费和医疗费。

2、刑事责任

如果离开被扶养人行为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遗弃人将面临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遗弃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种刑事处罚是对遗弃行为的严厉制裁,以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和被扶养人的合法权益。

3、社会影响

遗弃行为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它破坏了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也损害了社会的道德风尚。一个社会如果对遗弃行为不加以制裁,会导致人们对扶养义务的漠视,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综上所述,遗弃罪的三种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且危害严重。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遗弃罪中多种行为同时存在的情况,或者对于遗弃罪的情节认定存在争议等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法律疑问,欢迎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