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枉法属于职务犯罪。它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在刑事诉讼中违背事实与法律进行相关行为。其本质是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犯罪,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与司法公正。相关法律对该罪有明确规定与量刑标准,司法实践中需结合多种因素认定。
一、徇私枉法是职务犯罪吗
徇私枉法是职务犯罪。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
1、徇私枉法罪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构成徇私枉法罪。
2、符合职务犯罪特征
该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包括负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自己在司法活动中的职务便利,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实施枉法行为。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司法公正,符合职务犯罪的特征。
3、法律后果
犯徇私枉法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徇私枉法职务犯罪的认定标准
徇私枉法职务犯罪的认定有严格标准。这有助于准确打击犯罪,维护司法公正。
1、主体认定
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如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在检察阶段,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审判阶段,法院的法官等。只有这些特定主体实施的枉法行为才可能构成徇私枉法罪。
2、主观方面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且具有徇私、徇情的动机。即出于个人私利、私情等原因,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进行枉法行为。如果是因为过失导致的错误裁判等,不构成此罪。
3、客观行为
表现为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例如,侦查人员故意制造虚假证据使无罪的人被立案侦查,检察官故意隐瞒有罪证据使有罪的人不被起诉等。
三、徇私枉法职务犯罪的危害
徇私枉法职务犯罪带来诸多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
1、损害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治的核心价值之一。徇私枉法行为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使法律不能得到正确实施,让民众对司法机关失去信任。如一起本应公正判决的案件,因法官的徇私枉法导致错误判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破坏社会秩序
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会让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进而助长犯罪气焰,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例如,一些经济犯罪案件中,徇私枉法可能导致犯罪者继续实施犯罪,损害社会经济秩序。
3、影响法治建设进程
法治社会的建设依赖于司法机关的公正执法。徇私枉法这种职务犯罪行为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建设步伐。
综上所述,徇私枉法是典型的职务犯罪,有明确的认定标准,且会带来严重危害。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徇私枉法罪的认定、量刑等还有很多复杂问题,比如如何准确判断徇私的动机,不同情节下量刑的具体考量等。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与徇私枉法职务犯罪相关的法律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