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中撤案处理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因特定情形而停止案件处理并撤销案件。其法律依据主要来自相关行政法律法规,这些依据规定了撤案的条件和程序等内容,以保障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

一、行政处罚中撤案处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行政处罚中撤案处理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是重要依据之一。该法规定,如果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这意味着当行政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符合此情形时,可以作出撤案处理。

1、无危害后果且及时改正

例如,某小商贩在街道上违规摆摊,经执法人员提醒后立即收拾摊位并离开,且未对周边环境、交通等造成实际危害,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就可依据此规定撤案。

2、证据不足

行政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如果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当事人存在违法行为,也应当撤案。因为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证据充分才能作出处罚决定。比如,在对某企业进行环保检查时,怀疑其存在超标排放问题,但经过多次检测和调查,都无法获取有效证据,此时就应撤案。

3、超过追责时效

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当行政机关发现案件已超过追责时效时,同样要撤案处理。

行政处罚中撤案处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0)

二、行政处罚撤案处理的具体程序规定

行政处罚撤案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定。案件承办人员要对撤案的理由和依据进行详细说明,并形成书面报告。

1、报告审批

该报告需提交给行政机关负责人进行审批。负责人会对报告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判断撤案理由是否充分、合法。例如,在审批时会查看证据材料、调查过程记录等,确保撤案决定的合理性。

2、告知当事人

一旦撤案决定通过审批,行政机关要及时告知当事人。告知方式可以是书面通知,也可以是当面告知。告知内容应包括撤案的原因和依据,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比如,通过书面通知告知当事人,其违法行为因证据不足不再进行行政处罚。

3、存档备案

撤案处理完成后,相关的案件材料要进行存档备案。这有助于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情况进行后续查询和统计分析,同时也便于接受监督检查。

三、行政处罚撤案处理后能否再次立案

行政处罚撤案处理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再次立案的。如果行政机关在撤案后发现了新的证据,足以证明当事人存在违法行为,那么可以重新立案。

1、新证据的认定

新证据必须是在撤案时未掌握的,且能够对案件事实起到关键证明作用。例如,在之前的环保检查中因证据不足撤案,但后续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了企业偷排污水的新视频证据,此时就可再次立案。

2、再次立案的程序

再次立案同样要遵循法定程序。行政机关要重新启动调查程序,对新证据进行核实和补充调查。同时,要按照规定告知当事人相关权利和义务。

3、避免滥用再次立案权

行政机关不能随意再次立案,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要防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滥用再次立案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行政处罚中撤案处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撤案程序和再次立案等方面也都有相应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保障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那么,撤案处理后对当事人的信用记录是否有影响?再次立案的期限有没有限制?如果您有这些相关法律问题,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