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赔偿需先确定责任,依据《民法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考虑过错程度、损害后果等因素。赔偿项目涵盖医疗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赔偿途径有协商、调解、诉讼。计算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和相关标准。
一、医疗损害如何怎么赔偿
医疗损害赔偿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法律问题。要明确医疗损害赔偿的前提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存在过错行为,并导致患者人身损害。
1、确定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这通常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过错司法鉴定。鉴定结论是确定赔偿责任的关键依据。如果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赔偿项目
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具体的赔偿项目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损害情况来确定。例如,患者因医疗损害导致残疾,就会涉及残疾生活补助费和残疾用具费等赔偿。
3、赔偿途径
赔偿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二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三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协商解决相对灵活简便,但可能存在双方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介入,有一定的公正性;诉讼则是最具强制力的解决方式,由法院根据法律和事实作出判决。

二、医疗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
医疗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是确定赔偿金额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赔偿项目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医疗费
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2、误工费
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3、残疾生活补助费
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三、医疗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
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患者和医疗机构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
1、患者的举证责任
患者需要证明其与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以及自己受到了损害。例如,提供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等证据。患者还需要证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医疗机构存在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等情形时,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即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2、医疗机构的举证责任
医疗机构需要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其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这通常需要医疗机构提供完整的病历资料、医疗记录等证据,并可能需要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医疗损害赔偿涉及责任确定、赔偿项目和计算标准、举证责任等多个方面。在实际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时,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如果您在医疗损害赔偿方面还有其他疑问,比如医疗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是多久、不同地区的赔偿标准有何差异等问题,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