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非法放贷指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超越批准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这种行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危害金融安全和秩序。常见判断要点包括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面向不特定对象且经常性放贷等。
一、怎样属于个人非法放贷
个人非法放贷是指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批准的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
1、未经相关部门许可
在我国,从事放贷业务需要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获得相应的金融牌照。如果个人没有取得合法的放贷资质却进行放贷活动,就可能构成非法放贷。例如一些个人在没有获得小额贷款公司牌照等合法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展放贷业务。
2、以营利为目的
个人放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息回报。如果放贷人通过收取远高于正常市场利率的利息来获利,这是非法放贷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一些非法放贷者可能会收取月息 3%甚至更高的利息,远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
3、面向不特定对象
非法放贷的对象是社会上不特定的人群,而不是特定的亲朋好友之间的资金拆借。放贷人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平台、街头广告等,广泛宣传放贷业务,吸引不特定的人来借款。
4、经常性放贷
非法放贷不是偶尔的资金出借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经常性和营业性。如果个人多次、反复地向不同的人发放贷款,就可能被认定为非法放贷。

二、个人非法放贷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个人非法放贷的认定有一系列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准确判断行为是否构成非法放贷。
1、放贷次数和金额标准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就可能被认定为非法放贷。同时,对于放贷金额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累计放贷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也会构成非法放贷。
2、利率标准
以超过36%的实际年利率实施符合本意见第一条规定的非法放贷行为,就属于情节严重。如果实际年利率超过36%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认定为非法放贷且情节恶劣。
3、造成的后果
如果非法放贷行为导致借款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会被认定为非法放贷且情节严重。
三、个人非法放贷会面临什么法律后果
个人非法放贷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这是对非法金融活动的一种严厉制裁。
1、民事责任
非法放贷的借贷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根据法律规定,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借款人只需返还借款本金,对于超出法律规定的利息部分无需支付。例如,非法放贷人要求借款人按照高额利息还款,法院可能会判定合同无效,只支持借款人返还本金。
2、行政责任
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非法放贷个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如果非法放贷的规模较大,影响恶劣,监管部门还可能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如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金融相关活动。
3、刑事责任
情节严重的非法放贷行为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刑法规定,犯非法经营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个人非法放贷是一种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涉及多个方面的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生活中还可能存在非法放贷与合法民间借贷的界限如何区分、非法放贷的证据如何收集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