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算肇事。肇事即引发交通事故,而逃逸是在肇事基础上为逃避责任的行为。逃逸不仅反映事故已发生,还加重了行为的违法性。逃逸者主观故意明显,危害极大,会让受害者难以及时获救助和赔偿。我国法律对交通肇事逃逸有明确界定和处罚规定,逃逸者会面临刑事和民事责任

一、交通事故逃逸算肇事吗

交通事故逃逸算肇事。肇事是指引发了交通事故这一行为,而逃逸则是在肇事之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采取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逃逸行为的前提就是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也就是肇事行为已经存在。

1、从法律定义来看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交通肇事是指车辆行为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承担事故相应责任的情形。而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这就说明,逃逸是建立在肇事的基础之上的。

2、从行为性质来看

逃逸行为本身就表明了行为人对已经发生的交通事故的一种逃避态度。如果没有肇事行为,也就不存在逃逸的问题。逃逸行为不仅反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还进一步加重了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

3、从危害后果来看

逃逸往往会导致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赔偿,加重了受害者的痛苦和损失。同时,逃逸行为也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和社会公序良俗,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交通事故逃逸算肇事吗(0)

二、交通事故逃逸的认定标准

交通事故逃逸的认定有着明确的标准。只有准确认定逃逸行为,才能对逃逸者进行公正的法律制裁。

1、主观故意方面

逃逸者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如果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由于惊慌失措等原因暂时离开现场,但很快又返回并积极配合处理事故,这种情况一般不认定为逃逸。因为其主观上并没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

2、客观行为方面

行为人必须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里的逃离不仅包括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还包括在现场隐匿、躲避等行为。例如,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将车辆停在现场,但自己躲在附近观察情况,等待风头过去,这种行为也可认定为逃逸。

3、时间和空间方面

逃离现场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也有一定的界定。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事故现场,无论其离开的时间长短、距离远近,都可能被认定为逃逸。比如,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驾车逃离现场几公里后又停车,仍然属于逃逸行为。

三、交通事故逃逸的法律后果

交通事故逃逸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逃逸者需要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

1、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说明,逃逸行为会使肇事者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例如,原本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交通肇事行为,因为逃逸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民事责任

逃逸者需要承担事故的全部赔偿责任。即使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也不得减轻逃逸人的赔偿责任。这意味着,逃逸者不仅要赔偿受害者的人身伤害损失,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还要赔偿财产损失。而且,由于逃逸行为导致受害者的损失扩大的部分,逃逸者也要承担赔偿责任。

3、其他后果

逃逸者还可能面临吊销驾驶证等行政处罚,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这对逃逸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逃逸算肇事,且逃逸行为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诸如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如何处理、逃逸后自首能否减轻处罚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交通事故方面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