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时,根据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此时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措施。执行机关应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和有关单位。若超过十五个月未解除,被取保候审人可向执行机关反映要求解除,也可通过委托律师等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一、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如何处理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当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时,首先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措施。

1、执行机关的责任

执行机关在发现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应当及时作出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并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和有关单位。这是执行机关的法定义务,若未履行该义务,属于程序违法。

2、被取保候审人的权利

被取保候审人如果发现取保候审超过了法定期限,可以主动向执行机关反映情况,要求解除取保候审。若执行机关不处理,被取保候审人还可以通过委托律师等合法途径,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后续影响

解除取保候审后,如果案件没有进一步的侦查、起诉等情况,被取保候审人将不再受到该强制措施的限制。同时,若之前缴纳了保证金,应当及时退还。

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如何处理(0)

二、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未解除的法律后果

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未解除存在多方面的法律后果。从程序上来说,这明显违反了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期限的规定。

1、对司法机关的影响

这种超期行为会损害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是法治社会的基石,超期未解除取保候审会让公众对司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和公正性产生质疑。同时,相关责任人员可能会面临内部的纪律处分。

2、对被取保候审人的影响

被取保候审人长期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其人身自由虽然没有被完全限制,但这种超期未解除的情况会给其生活、工作等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这种状态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3、证据效力方面

超期未解除取保候审可能会影响到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超期期间收集的证据,可能会因为程序违法而面临被排除的风险。

三、如何应对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的情况

当遇到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的情况时,被取保候审人及相关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主动沟通

被取保候审人或其家属可以主动与执行机关进行沟通,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并明确指出取保候审已经超过法定期限,要求执行机关及时解除。

2、委托律师介入

律师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维护被取保候审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可以向执行机关、检察机关等相关部门提出法律意见,要求依法解除取保候审。

3、寻求监督

可以向检察机关等监督部门反映情况,检察机关有权力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通过检察机关的介入,促使执行机关依法解除取保候审。

当取保候审超过十五个月时,无论是执行机关还是被取保候审人都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对于执行机关而言,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及时解除超期的取保候审;对于被取保候审人来说,要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取保候审解除后案件会如何发展?超期取保候审是否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如果您有这些或其他法律问题,都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