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对排除妨害请求权作出了相关规定。它是物权保护的重要方式,旨在保障物权人对物的正常使用和支配。当物权受到他人不法妨害时,物权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这些规定明确了权利的行使条件、主体等内容,对维护物权秩序和权利人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一、民法典的排除妨害请求权有哪些规定
《民法典》对排除妨害请求权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二百三十六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
1、权利主体
排除妨害请求权的主体是物权人,包括所有权人、用益物权人等。只要是物权受到妨害,这些权利人都有权行使该请求权。例如,房屋所有权人发现他人在其房屋门前堆放杂物,影响其正常通行,此时房屋所有权人就可以基于其所有权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
2、构成要件
一是存在妨害行为,这种妨害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没有合法依据而对物权人的物权造成了影响。比如,邻居未经允许在他人土地上搭建建筑物。二是妨害行为具有现实性,已经实际影响到了物权人对物的正常使用和支配。
3、法律效果
一旦权利人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法院支持后,妨害人应当立即停止妨害行为,排除对物权的妨害。如果妨害人拒不执行,权利人可以通过强制执行程序要求其履行。

二、民法典排除妨害请求权的行使条件
民法典中排除妨害请求权的行使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物权必须已经受到妨害。这种妨害可以是有形的,如在他人土地上倾倒垃圾;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排放有害气体影响他人对房屋的正常使用。
1、妨害行为具有不法性
如果妨害行为是基于合法的事由,如基于相邻关系中的合理容忍义务而产生的一定程度的妨害,则不能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例如,相邻一方因正常施工产生的轻微噪音,另一方应给予一定的容忍。
2、请求权人具有物权
只有物权人才能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如果是债权等其他权利受到妨害,不能适用排除妨害请求权。比如,租客基于租赁合同对房屋有使用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是债权,当房屋受到他人妨害时,租客不能直接以排除妨害请求权来主张权利,而应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3、妨害具有持续性
如果妨害行为是一次性的、短暂的,且已经结束,就不存在排除妨害的问题。只有当妨害行为持续存在,对物权人的物权造成持续影响时,才能行使该请求权。
三、民法典排除妨害请求权的适用范围
民法典排除妨害请求权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在不动产领域,如土地、房屋等物权受到妨害时经常适用。
1、不动产方面
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可以对他人非法占用土地、在土地上设置障碍物等行为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房屋所有权人对于他人在其房屋内非法居住、破坏房屋结构等行为也能行使该权利。例如,开发商将已经出售给业主的房屋又交给他人使用,业主就可以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
2、动产方面
动产所有权人在其动产受到他人非法占有、妨碍使用时也可以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比如,车辆所有权人发现他人未经允许将车辆开走并拒不归还,此时车辆所有权人可以要求排除这种妨害。
3、用益物权方面
用益物权人,如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等,在其权利受到妨害时同样可以行使排除妨害请求权。例如,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现他人在其承包地上非法采矿,影响其正常耕种,就可以行使该请求权。
综上所述,《民法典》对排除妨害请求权的规定涉及权利主体、构成要件、行使条件和适用范围等多个方面。这些规定为物权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排除妨害请求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排除妨害的费用承担等相关问题。如果您在这方面有法律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