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定罪需考虑主体是有扶养义务者,主观为故意,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客观表现为拒绝扶养且情节恶劣。判断情节恶劣要综合多种因素。

一、遗弃罪的定罪方法是什么

遗弃罪的定罪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从犯罪主体来看,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的人,比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等。这是构成遗弃罪的前提条件。

1、主观方面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即明知自己有扶养义务而拒绝履行。如果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如自身经济极度困难、突发重大疾病等无法履行扶养义务,则不构成遗弃罪。

2、犯罪客体

遗弃罪侵犯的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破坏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被遗弃的对象通常是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3、客观方面

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且情节恶劣。所谓情节恶劣,司法实践中通常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导致被害人生活无着、流离失所;遗弃的时间长短、次数多少等。只有当这些因素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被认定为情节恶劣,从而构成遗弃罪。

遗弃罪的定罪方法是什么(0)

二、遗弃罪定罪时如何判断情节恶劣

判断遗弃罪中的情节恶劣是定罪的关键环节。这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1、后果因素

如果遗弃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被害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如因长期得不到照顾而病情恶化等,通常会被认定为情节恶劣。例如,将患病的老人遗弃在荒郊野外,导致老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这种情况就属于情节恶劣。

2、生活状况因素

致使被害人生活无着、流离失所,陷入极度困境的,也可认定为情节恶劣。比如,父母将未成年子女遗弃街头,使其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3、行为持续因素

遗弃行为的时间长短和次数也是判断情节恶劣的重要依据。长期遗弃或者多次遗弃同一被害人的,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情节更为恶劣。例如,子女长期不履行赡养义务,将老人置之不理,长达数年之久。

三、哪些情况不构成遗弃罪却易被误解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情况看似是遗弃行为,但实际上并不构成遗弃罪。

1、客观困难情况

如前面提到的,行为人因自身经济极度困难,确实无力承担扶养费用,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情况下,暂时未能履行扶养义务,这种情况不构成遗弃罪。例如,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经济来源断绝,实在无法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一直在努力找工作赚钱。

2、非故意行为

如果是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及时履行扶养义务,且事后积极补救的,也不构成遗弃罪。比如,父母因工作繁忙,偶尔忘记给孩子准备饭菜,但发现后马上进行了弥补。

3、合理安排情况

当行为人将被扶养人委托给他人照顾,且有合理的安排和保障时,也不构成遗弃罪。例如,父母因工作需要到外地出差,将孩子托付给可靠的亲戚照顾,并提供了足够的生活费用。

综上所述,遗弃罪的定罪需要综合考虑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准确判断情节是否恶劣,同时也要区分容易被误解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关于遗弃罪的其他复杂问题,比如遗弃罪与虐待罪的区别等。如果您在这方面有任何疑问,可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专业律师会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