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诉和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两种方式,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要求的诉讼活动;检察建议则是检察机关为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结合执法办案,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服务,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一种非诉讼监督方式。二者在适用范围、效力、提出主体和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适用范围抗诉主要适用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包括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比如刑事案件中,法院的判决量刑明显不当,检察机关可以通过抗诉来纠正。而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不仅可以针对法院的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中存在的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还可以针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关单位在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等提出。例如,发现某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检察机关可以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整改。二、效力不同抗诉具有法定的强制力,一旦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必须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这是因为抗诉是基于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权,启动的是法定的再审程序。而检察建议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执行力,有关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书面回复检察机关,但如果不采纳检察建议,检察机关通常需要进一步采取其他措施来督促落实,如通过沟通协调、向上级部门反映等方式。三、提出主体和程序抗诉一般由与原审人民法院同级的人民检察院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二审抗诉除外),程序较为严格和规范。在实践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查、讨论等环节。而检察建议可以由各级检察机关提出,程序相对灵活。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问题后,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批程序,就可以向有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四、目的侧重点抗诉的主要目的是纠正法院错误的判决、裁定,保障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侧重于对具体案件审判结果的监督。而检察建议除了监督法律实施外,更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促进社会治理的完善和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防性。

抗诉和检察建议的区别是什么意思(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