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在刑法体系中,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犯罪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对于过失犯罪,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明确规定该行为构成犯罪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那么就不能对行为人以过失犯罪论处。这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防止司法机关随意定罪量刑。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该罪属于过失犯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就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过失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如果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等符合法律规定的结果,即使存在一定的过失交通违法行为,也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不负刑事责任。
再如,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等,都是刑法明确规定的过失犯罪,只有符合相应的构成要件,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过失犯罪,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来判断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这有助于维护刑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