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智障孩子的处理应从保障孩子权益出发,最好是父母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抚养方案,若协商不成则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同时要合理确定抚养费,并保障孩子后续生活、教育、医疗等需求。
在处理离婚时智障孩子的抚养问题上,首先倡导父母双方进行友好协商。因为父母是最了解孩子情况的人,通过协商能充分考虑孩子的特殊需求。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确定孩子由哪一方直接抚养,另一方支付相应的抚养费。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过多的情感伤害,让孩子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活。
如果父母双方无法协商一致,就需要由法院来判决。法院在判决时会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对于智障孩子,法院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会考察双方的抚养能力,包括经济收入是否能够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教育和医疗费用;生活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居住条件是否安全、周边是否有适合智障孩子的康复机构等。
关于抚养费的确定,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需要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数额应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来确定。对于智障孩子,由于可能需要更多的康复治疗费用、特殊教育费用等,抚养费的数额可能会相对较高。而且,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费用的变化,抚养费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父母双方在离婚后都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虽然孩子的抚养权归一方,但另一方也应定期探视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同时,要为孩子积极创造接受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障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相对正常的生活。在处理离婚智障孩子的问题时,要始终将孩子的利益放在首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三条
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二条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三条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四条
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八条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