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且无赔偿能力,肇事者会面临刑事和民事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从刑事角度来看,肇事逃逸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就是说,即便肇事者没有赔偿能力,只要其肇事逃逸行为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情形,依然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会被司法机关依法提起公诉,最终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量刑,肇事者会面临牢狱之灾。
从民事角度而言,虽然肇事者当下无赔偿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其赔偿责任的免除。受害人及其家属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要求肇事者承担赔偿责任。法院会根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判决肇事者进行赔偿。若肇事者暂时无赔偿能力,法院在执行阶段会调查其财产状况,一旦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随时可以恢复执行。肇事者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后,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可能会被拒绝;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也会受到限制;还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也会受到影响。
肇事逃逸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和法律要求,会对肇事者的个人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其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和舆论压力。肇事逃逸且无赔偿能力会给肇事者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六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