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后走法律程序,一般先报警,固定证据,然后视情况进行伤情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和具体情节追究打人者相应责任,涉及民事赔偿的可协商或诉讼解决。

当孩子被打后,首先要做的是及时报警。报警是启动法律程序的重要一步,警察会到现场进行处理,记录事件的发生经过,询问相关人员包括孩子、打人者以及可能存在的目击者等,形成询问笔录,这些笔录将成为后续处理的重要证据。

要对孩子的伤情进行处理。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保存好所有的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医疗费用票据等资料,这些都是证明孩子受伤情况和后续索赔的关键依据。

根据警方的安排,进行伤情鉴定。伤情鉴定分为轻微伤、轻伤和重伤等不同等级。如果鉴定结果为轻微伤,通常属于治安案件,公安机关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打人者进行处罚,可能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同时,孩子一方可以就民事赔偿问题与打人者进行协商,要求其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等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主张赔偿。

若伤情鉴定结果为轻伤及以上,打人者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公安机关会立案侦查,之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最后由法院进行审判。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孩子一方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打人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样可以在追究打人者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民事赔偿问题,提高维权效率。

在整个法律程序中,要积极配合警方和司法机关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证据。如果对法律程序不熟悉,也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更好地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九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写明证据名称、页数、份数、原件或者复印件以及收到时间等,并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