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隐瞒事故车情况的处理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形而定。一般来说,在民事层面,消费者可要求退款、赔偿损失;若构成欺诈,可主张三倍赔偿。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及行政甚至刑事处罚。
在交易中,若一方故意隐瞒车辆为事故车的事实,这首先涉及到民事法律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故意隐瞒事故车情况进行交易,属于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构成违约。受欺诈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如果销售者故意隐瞒事故车情况将车辆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者承担三倍赔偿责任。
从行政方面来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这种欺诈行为进行查处。根据相关规定,可对违法经营者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在刑事领域,如果故意隐瞒事故车情况的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可能构成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将面临刑事处罚。不过,刑事立案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故意隐瞒事故车情况是一种不诚信且可能违法的行为,受害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六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的;
(二)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
(三)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者代为销售的;
(四)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暂予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