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务关系是一种民事关系,它基于双方的约定而产生。在劳务关系中,双方主体较为灵活,可以是法人之间、自然人之间或者法人与自然人之间。劳务提供者一般自行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不受用工者的严格管理和支配。例如,家庭聘请的钟点工,钟点工按照与雇主约定的时间上门进行清洁服务,工作过程相对自主,完成约定的工作后,雇主按照约定支付报酬。劳务关系的报酬支付方式也较为多样,可能是按次、按时或者按项目支付,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通过合同来约定,受《民法典》等民事法律的调整。
劳动关系则具有较强的从属性。其主体是特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比如,企业员工需要遵守公司的考勤制度、工作规范等,在公司的组织和指挥下完成工作任务。劳动关系中的工资支付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周期,如按月支付。同时,用人单位还需要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这些法律更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力量对比。
区分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发生纠纷时,不同的法律关系适用不同的法律程序和规则。例如,劳动关系纠纷一般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服才能向法院起诉;而劳务关系纠纷则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工伤认定等方面,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一般可以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而劳务关系中的劳务提供者受伤则通常按照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分担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