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情节较轻指在诈骗犯罪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对较低等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认定,对于情节较轻的诈骗犯罪,量刑时可能会从轻处罚。

在刑法领域,诈骗犯罪情节较轻是一个综合考量的概念。从犯罪构成的各个方面来看,有诸多因素可以反映情节较轻。

从犯罪金额方面,诈骗金额是衡量诈骗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诈骗的数额相对较少,没有达到数额巨大或者特别巨大的标准,通常可以认为情节较轻。例如,在一些地区,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是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若诈骗金额刚达到这个标准的下限,相比诈骗数额远远超过此标准的情况,情节就相对较轻。

从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若犯罪人是初犯、偶犯,且是因生活所迫等特殊原因而实施诈骗,并非以诈骗为常业或者有预谋、有组织地进行诈骗活动,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可认定为情节较轻。比如,某人为了给家人治病,在一时糊涂的情况下实施了小额诈骗,与惯犯、职业诈骗分子相比,情节就轻很多。

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如果犯罪人在诈骗过程中没有使用暴力、威胁等恶劣手段,没有对被害人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且及时停止犯罪行为,主动减少被害人损失,也可视为情节较轻。例如,犯罪人在诈骗过程中良心发现,主动将骗取的财物归还给被害人,避免了被害人的进一步损失。

从犯罪后的表现来看,犯罪人在案发后能够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也体现出其有较好的认罪悔罪态度,可认定为情节较轻。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情节较轻的诈骗犯罪,法院通常会在法定刑的基础上从轻处罚,甚至可能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

诈骗犯罪情节较轻什么意思(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二条

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