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重伤的判定需从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来考量,即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客观方面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并致重伤的行为。同时要排除意外事件和正当行为等情况。

从主体方面来看,过失致人重伤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通常是年满 16 周岁的人。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主观方面,必须是过失。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重伤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例如,在工地工作时,工人没有检查周围环境就随意抛掷工具,结果砸伤他人导致重伤,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重伤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司机明知道车辆刹车有问题,但认为自己驾驶技术好不会出事,结果在行驶中因刹车失灵撞伤行人致重伤。

客体上,该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身体权。身体权是自然人保持其身体组织完整并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身体组织并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他人违法侵犯的权利。

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并且该行为造成了他人重伤的结果。重伤的标准要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来确定。比如,伤害他人导致其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视觉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

在判定时还要排除一些特殊情况。如果是意外事件,即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构成犯罪。同时,如果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正当行为导致他人重伤,只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也不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才能准确判定是否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过失致人重伤怎么判定(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