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失赔偿费的计算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需综合多种因素考量,不同情况计算方式有别,一般结合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
在司法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是重要考量因素。如果侵权人是故意实施侵权行为,如故意诽谤他人导致他人精神痛苦,相较于过失侵权,赔偿数额可能会更高。故意侵权表明侵权人主观恶性较大,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可能更为严重,所以在确定赔偿时会倾向于较高的数额。
侵害的手段、场合和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也会影响赔偿计算。例如,在公开场合通过网络暴力的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与在私下场合的一般言语冲突相比,前者的影响范围更广、伤害性更大,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应提高。
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如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那么赔偿数额会比仅造成轻微精神困扰的情况高很多。可以通过专业的精神鉴定机构对受害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为赔偿数额的确定提供依据。
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也不容忽视。如果侵权人通过侵权行为获得了经济利益,比如利用他人的肖像进行商业宣传并获利,那么赔偿数额可能会根据获利的多少来确定。获利越多,赔偿数额可能越高,以起到惩戒和补偿的双重作用。
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也是考虑因素。如果侵权人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承担较高的赔偿数额,那么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适当提高赔偿标准;反之,如果侵权人经济困难,赔偿数额可能会相对较低,但也要保证对受害人的基本补偿。
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也会影响赔偿数额。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物价、消费水平等都相对较高,为了达到与当地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补偿效果,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会比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高。
在一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中,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也有一些参考标准。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各地可能会根据伤残等级来大致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一般来说,伤残等级越高,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越高。但这些标准并非绝对,最终仍需结合具体案件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