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犯罪时,出借人债权的处理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若借款行为与犯罪行为无关,出借人可通过民事诉讼追讨欠款;若借款行为本身涉及犯罪,则可能需通过刑事追赃退赔等程序来挽回损失。
在实际情况中,当借款人犯罪,首先要判断借款行为与犯罪行为是否存在关联。
如果借款行为与犯罪行为无关,也就是说借款人的犯罪行为和其向出借人借款这一民事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借款人因交通肇事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借款是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或生活消费。这种情况下,出借人可以依据借款合同等相关证据,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依法认定借款事实是否存在、借款金额、利息等情况,并作出判决。如果借款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出借人可以在判决生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拍卖、变卖借款人的财产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债权。
若借款行为本身涉及犯罪,比如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诈骗等手段骗取他人借款,构成诈骗罪等犯罪。此时案件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会对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进行追缴。对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出借人作为被害人,可以通过刑事追赃退赔的程序来挽回损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刑事追赃退赔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状况等。如果经过追赃退赔后,出借人的损失仍未得到完全弥补,对于未弥补的部分,有的法院允许出借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来主张权利,但也有部分法院可能会基于“一事不再理”等原则不予受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具体的司法实践和法院的要求来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