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赠与协议要具有效果,需满足主体适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且不违背公序良俗、形式符合要求等条件,若赠与财产依法需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完成相关手续。

签订财产赠与协议的主体要适格。这意味着赠与人和受赠人都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例如,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赠与行为;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赠与行为,若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则有效,否则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赠与行为通常无效。

意思表示必须真实。赠与人和受赠人在签订协议时,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比如,若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赠与协议,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也就是说,赠与行为应当是出于双方内心真实的意愿,而不是受到外界不正当的干扰。

协议内容要合法且不违背公序良俗。赠与的财产必须是赠与人合法拥有的财产,且赠与行为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不能将盗窃所得的财物通过赠与协议进行处分。同时,协议内容也不能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如以违法或违背道德的目的进行赠与是不被法律认可的。

在形式方面,虽然赠与协议一般为不要式合同,书面、口头等形式均可,但为了避免日后可能产生的纠纷,通常建议采用书面形式。对于一些特殊的财产赠与,如房屋、车辆等,根据法律规定,不仅需要签订书面协议,还需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只有完成了这些法定的手续,赠与行为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赠与的财产权利才真正转移。例如,房屋赠与需要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过户登记,车辆赠与要到车辆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财产赠与协议怎样才有效果(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