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和醉酒有明显区别。醉酒是一种生理状态描述,指饮酒后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使人处于神志不清、行为能力受限的状态;而醉驾是法律概念,是指因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达到一定的酒精含量标准就会被认定为醉驾并面临相应法律处罚。
首先来看醉酒,它主要侧重于对人体生理状态的描述。当人摄入酒精后,酒精会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液中酒精浓度不断升高,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比如,可能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言语不清、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陷入昏迷。不同的人对酒精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可能少量饮酒就会进入醉酒状态,而有些人则需要较多的酒精量才会表现出明显的醉酒特征。但从医学角度讲,只要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认为处于醉酒状态。
而醉驾则是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在我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也就是醉驾。醉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为处于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驾驶人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都会大幅下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醉驾的处罚是比较严厉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还会面临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等行政处罚,并且在一定期限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综上所述,醉酒是一种生理现象,而醉驾是基于醉酒状态下的驾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概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