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和单位办理退休存在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办理流程、所需材料、档案管理、缴费情况以及退休待遇核算关注重点等方面。
办理流程方面,单位办理退休通常由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事专员会按照当地社保部门的要求,在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前一段时间收集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和整理,然后统一向社保部门申报办理退休手续。而个人办理退休,需要自己亲自前往当地社保经办机构,了解办理退休的具体流程和要求,按照步骤完成申报、审核等一系列手续。整个过程需要个人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操作。
所需材料方面,单位办理退休时,除了员工个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照片等基本材料外,单位还会提供员工的人事档案、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等与工作经历和社保缴纳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一般由单位保存和提供,员工只需配合提供个人资料即可。个人办理退休时,除基本材料外,可能需要自己去寻找和提供能证明工作经历和社保缴纳情况的材料,如原单位的离职证明、社保缴费清单等。如果档案保管不善或丢失,个人办理退休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
档案管理方面,单位办理退休,员工的档案通常由单位妥善保管,在办理退休时直接提供给社保部门。档案中记录了员工的工作经历、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准确计算退休待遇非常重要。个人办理退休,如果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需要自己去办理档案调出手续,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档案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退休手续的办理和退休待遇的核定。
缴费情况方面,单位办理退休,员工的社保费用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的。单位会按照规定的比例和基数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费用。在办理退休时,社保部门会根据单位的缴费记录来核算退休待遇。个人办理退休,社保费用通常由个人全额承担。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完全由个人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政策规定来选择和确定。缴费情况不同,也会导致退休待遇有所差异。
退休待遇核算关注重点方面,单位办理退休时,社保部门除了关注个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外,还会考虑单位的性质、工资水平等因素。例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员工,其退休待遇可能会受到单位的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办理退休,退休待遇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缴费情况,包括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待遇相对也会越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